中科院专家仇子龙博士:自闭症遗传致病机理研究和展望

641ec35329ee99c824f0700b4859fde

上周,序祯达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原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仇子龙博士。仇子龙博士在自闭症致病机制及分子遗传研究领域有多年的经验,因此在直播间与大家分享了“自闭症遗传致病机理研究和展望”,介绍自闭症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中国人群的自闭症特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错过直播的小伙伴们不用担心,我们将回放视频和关键内容做了整理。

自闭症是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1943年由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首先报道这项疾病,并将之称为“孤独性情感交往紊乱”。其临床特征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联症。

导致自闭症相关基因突变的因素仍有多种假设:遗传、免疫、围产期子宫内外环境等等。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上百个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并且在小鼠实验阶段已经发现了一些有望恢复大脑突触可塑性的药物。因此对于疑似患儿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有利于该疾病的诊断与对症治疗。

科学家其实早在70年代就提出可以通过基因治疗的方式实现治疗,基因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在当时那个年代,基因药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外源基因正常的基因,导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功能恢复和疾病治愈的效果。

仇子龙博士在直播中介绍了几个对于此类遗传病的研究的经典案例: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化学教授刘如谦(David R. Liu)首次展示了碱基编辑在早衰小鼠模型中的成功应用。后来,随着基因编辑方法的日益成熟,科学家似乎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CRISRP-Cas9技术直接修复内源的基因,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而后发展到单碱基编辑技术也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该技术可以在不切断DNA双链的情况下实现单核苷酸的定向突变,为治疗单碱基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带来了希望。

当然基因编辑只是干预手段之一,研究中也会用到其他治疗手段,比如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等等。接下来5-10年,将会在基因测序方面进一步进行研究,有很大希望能够找出自闭症的病因,而实现对自闭症的有效治疗和干预。

仇子龙博士还提到序祯达针对自闭症遗传学诊断也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可提供自闭症谱系障碍全外显子组检测的高通量测序服务,协助制定全面个性化的疾病诊断方案,进而提供更具有明确证据的复杂疾病分子机制分析结果,帮助推进中国自闭症遗传学研究。

问题集锦回顾

小编整理了在线观众的问题及答案,与大家共享。

问1:为何有的自闭症患儿出现特别聪明的情况,难道这些自闭症患儿脑神经发育有特异之处?

答1:

目前这一部分的现象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于这类自闭症患者在病情显著时,特别专注所造成的效应,许多这类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在与人互动能力增加后,会在此部分的能力出现减退现象。

问2:基于自闭症有遗传因素的复杂性,目前是否适合利用遗传检测来减少生出自闭症患儿的可能性?

答2:

可能性低,因为目前许多已知的变异多是新发变异,父母本身的血样基因组DNA无法测出此类变异。

问3:小鼠是否是适合做自闭症科研的唯一动物模型?

答3:

小鼠模型是取决于既可以模拟人类自闭症机制的分子实验、生理实验及行为实验的动物模型,且操作方便,但实际上在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前,需要进行高等哺乳类的相关实验比较适合。

问4:自闭症遗传中,有没有父母一方是纯合突变,而子女却无这个基因突变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原因是什么?

答4:

自闭症遗传中,有没有父母一方是纯合突变,而子女却无这个基因突变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原因是什么?基本上目前没有这种可能,且若父母所携带的突变是致病变异纯合,理论上应该父母本身已经发病。

问5:目前自闭症基因检测阳性率低?

答5:

因为大多数明确的已知基因变异为新发变异,但目前大多数自闭症患者并未被发现携带这些已知变异,由于还有许多未知的基因可能与自闭症相关,且不排除有多基因因素的影响。

 

基因科技门户 GeneTechCn.com 基因科技行业门户网站!

基因科技门户GeneTechCn.com精选文章《中科院专家仇子龙博士:自闭症遗传致病机理研究和展望》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基因科技门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etechcn.com/1092.html

(15)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基因科技基因科技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2年12月19日 上午11:19
下一篇 2022年12月19日 上午11: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